不可否認,醫藥行業的競爭環境正在這場關稅風波中加速改變。
過去十幾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讓此次關稅壁壘危機成為國內醫藥企業“彎道超車”的機遇。
這也是我國比美國更“決絕”地宣布包括醫藥醫療領域在內的“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增加關稅的底氣所在。
不少行業人士表示,尤其是在國家開放仿制藥的政策下,國內的對于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證實與原研藥療效相當。相關專家預計,未來,國內藥企相對于國外藥企的競爭優勢正在仿制藥領域,國內藥企未來仍然會以仿制藥為主要發展方向。
這在敏感時期,4月7日,國家藥監局最新發布《關于境外已上市藥品獲批前商業規模批次產品進口有關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公告”),提出允許符合條件的進口藥品(原研藥、列入國家短缺清單的仿制藥、治療罕見病的特殊仿制藥等品類)在尚未獲得國內上市批準前,即可按商業批次規模進行進口和儲備。
其中特意指出,對于首個在中國獲批上市的進口原研藥,可免于提交境外藥監機構出具的上市證明,被認為將吸引更多的外資藥企將中國作為第一醫藥市場。
◎ 按照新的《征求意見稿》,允許符合要求的境外已上市藥提前進口并倉儲藥品,意味著這些藥品從獲批到真正走上臨床,將會大大縮短時間。/ 圖: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同時受招采推遲,以及集采、DRG雙重壓制,高端醫療器械過去一直被國外壟斷,現在國產替代的引擎又重新發動。
2021年,財政部和工信部聯合印發內部文件《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準》,要求政府采購的諸多產品須達到一定國產比例,其中137種醫療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購國產。
至2024年,《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1170個二級產品類別下,產品注冊國產化率(國產產品注冊國產化率超過75%)達67.01%。
在宣布關稅反制措施后,直接給國產醫療器械直接帶來需求市場,用此次機會在新增和存量需求中提高市場滲透率。
當然,關稅的突變和監管新政的落地,到目前也不過短短幾天,影響尚在發酵之中,未來如何,行業人士表示,“讓子彈先飛一會?!?/span>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編譯或摘編文章原文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