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9月9日文章,原題:盡管受到美國攻擊,中國貿易仍保持繁榮態勢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協定針對被懷疑從中國轉運的商品,還向歐盟施壓。美國貿易議程大多缺乏明確目標,而試圖孤立中國是其中唯一具有連貫性的部分。與此同時,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并積極拓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包括歐盟、印度、馬來西亞等。
這些在實踐中意味著什么?在所謂“解放日”幾個月后,貿易數據提供了一些線索。過去3個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4。8月份,美國在中國出口中所占份額從15%降至10%。但華盛頓更大的野心——削弱中國的貿易體系——卻未能如愿。中國的整體出口實際上有所攀升,新興市場彌補了對美出口的下降。6月至8月,中國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對非洲出口激增1/3,對東盟出口增長1/5,對歐洲出口增長了近1/10。一年前,歐盟和美國在進口中國商品方面所占份額相當;如今,歐洲的份額比美國高出60%以上。
美國以外的世界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旺盛。這種情況在全球南方地區尤為明顯,這得益于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打下的堅實基礎。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該倡議的推進速度進一步加快。格里菲斯亞洲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新的進展,新簽合同和投資總額超過1200億美元。其中,近一半的建設合同集中在非洲,金額是去年同期的5倍。
這些項目正在積極推動貿易發展。過去3個月,中國對尼日利亞的出口同比增長近一半,主要得益于對中國出資建設的鐵路和發電設施的需求。埃及也在利用相關貸款。此外,中國在其他方面的融資工作也取得進展:肯尼亞計劃將以美元計價的中國貸款轉換為人民幣;埃及、尼日利亞和南非則已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與此同時,中國正鞏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6月至8月,中國對泰國和越南的出口同比增長1/4。增幅最大的是電子產品和機械產品,對這兩類產品的出口均增長40%以上。這一現象可能部分源于企業為應對新關稅而進行的“提前布局”,但更深層次的結構調整也在發生。中國正將生產環節轉移至東盟國家,以滿足區域原產地規則的要求。這不僅有助于減少轉運行為,還進一步鞏固了中企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美國政府應意識到,“壁壘”很少是自信的象征。如今,美國正在修筑自己的“圍墻”。
免責聲明:
以上信息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