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這種在生物體內自然產生的抗凝血物質,自20世紀初被發現以來,在醫學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06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化學家杰·麥克琳開始探索凝血現象。他注意到,血液在體外會自然凝固,但體內卻不會。這讓他推測生物體內可能存在一種自然的抗凝劑。
麥克琳繼續研究,最終發現了一種可以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并將其命名為“肝素”,因為他最初是從肝臟中提取這種物質的。然而,當時他并未能完全分離出這種物質,也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幾年后,加拿大的醫生和科學家查爾斯·貝斯特及其團隊在1920年代繼續了麥克琳的工作。他們成功地從肝臟和肺組織中提取出了純凈的肝素,并證實了它的強大抗凝血功能。這一發現為醫學界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醫生們現在有了控制血液凝固的新方法,這對手術和一些血液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肝素的重要性已被證實,但在早期,它的使用仍然受到限制。因為它必須直接注射到血管中才能發揮效果,而且劑量的控制非常復雜。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出血,而劑量不足則可能無法防止血栓形成。
直到1940年代,科學家們才發現了一種更為有效和安全的使用肝素的方式。他們發現,可以將肝素混合到溶液中,然后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給病人使用。這種方法讓肝素的劑量可以更精確的控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今天,肝素已經成為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藥物。它的發現和研發改變了許多醫學手術和治療的方式,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這個故事充分展示了科學研究的價值,以及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的重要性。
免責聲明:
以上信息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