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肝素鈉行業工作總結
肝素鈉作為臨床用量最大的抗凝血藥物,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國憑借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產業和完善的加工體系,已成為肝素原料藥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供應量約占全球總量的85%。然而,近年來肝素行業面臨多重挑戰: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關稅風險、全球供應鏈重構壓力、肝素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以及國內集采政策沖擊等。
肝素行業概況與發展現狀:
肝素鈉是一種從健康生豬小腸黏膜中提取純化的抗凝血藥物,臨床上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疾病和血液透析治療。作為全球第一大生化藥物,肝素制劑年銷售額已超過40億美元,預計未來仍將保持穩定增長。中國憑借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規模(年出欄量約占全球一半以上)和完善的加工體系,已成為肝素原料藥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供應量約占全球總量的85%。
肝素產業鏈可分為三個主要環節:上游是肝素粗品提取,中游是原料藥生產,下游是制劑制造。在上游環節,肝素粗品生產具有"小作坊式“的”特點,設備投入低,毛利率相對較高。中游的原料藥生產則需要更高的技術門檻和資金投入,主要企業包括健友股份、海普瑞、常山藥業等。這些企業將粗品提純為符合藥典標準的原料藥后出口到國外,國外客戶制成制劑上市銷售。
近年來,肝素行業經歷了劇烈波動。2020-2022年疫情期間,肝素作為新冠抗凝血治療的重要藥物,需求激增導致價格飆升,中國肝素原料藥出口價在2021年上半年達到歷史高點。然而,隨著全球供應鏈恢復和下游企業去庫存,2023年肝素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出口價格同比下跌33%,較2021年高點下降61%,已處于歷史低位。價格暴跌導致國內主要肝素企業集體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國內市場方面,集采政策對肝素制劑企業造成顯著沖擊。2023年3月,第八批國家藥品集采首次納入肝素類藥物,中標企業降價幅度普遍在50%-70%之間。集采政策改變了國內肝素制劑市場格局,企業被迫調整戰略,加速向創新藥和國際化方向轉型。
面對行業周期性調整和外部環境變化,中國肝素企業正在積極尋求轉型升級,包括延伸產業鏈(向制劑和創新藥領域拓展)、全球化布局(在歐美建立生產基地)以及技術創新(開發新一代肝素產品)。這些戰略調整將決定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
中美貿易摩擦對肝素行業的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對肝素產業鏈構成了系統性風險,尤其考慮到美國對中國肝素原料的高度依賴。據行業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約1200萬住院患者需要使用肝素,其中大部分藥物的活性成分來自中國制藥廠。這種依賴性使美國醫療系統在中國供應鏈受到干擾時極為脆弱,而特朗普政府近期考慮對包括肝素在內的中國藥品加征關稅的政策,進一步加劇了行業不確定性。
供應安全風險已成為美國醫療體系最關切的問題。2008年的"肝素危機"提供了前車之鑒——當時由于中國生豬疾病減產導致肝素原料短缺,一些不法供應商摻雜有害物質,造成美國80人死亡、數百人健康受損。如今,特朗普關稅政策可能再次擾亂這條脆弱的供應鏈。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的藥品采購主管大衛·施蒂姆勒警告稱:"一旦現有的肝素活性成分供應耗盡,幾個月后我們可能就會看到藥品短缺情況的出現"。對于一些完全依賴肝素維持生命的患者而言,這種短缺將是致命的——因為患者無法進食固體食物,必須通過中心靜脈導管獲取營養,而肝素是防止導管被血栓堵塞的唯一有效藥物。
從經濟角度看,關稅傳導機制在肝素行業面臨特殊挑戰。一小瓶肝素注射液在美國的售價不高,屬于低利潤仿制藥。布魯金斯學會的健康經濟學家瑪爾塔·沃辛斯卡指出:"肝素是低利潤仿制藥,廠家沒法隨便漲價來抵關稅"。受限于美國醫療體系定價機制,制藥商難以將增加的關稅成本轉嫁給醫院或保險公司,這可能導致兩個后果:一是部分生產商只能通過維持客戶獲得微薄的利潤;二是部分企業退出市場,進一步加劇供應短缺。
替代來源匱乏,使得美國在肝素供應鏈上幾乎沒有回旋余地。雖然理論上肝素也可以從牛肺或牛小腸中提取,但出于對瘋牛病的擔憂,美國自90年代末就逐漸淘汰了這種生產方式。印度和西班牙雖然也能生產部分肝素原料,但其規模和成本效率遠不及中國。美國相關學者認為:"中國在許多(藥物活性成分的供應)上扼住了美國的喉嚨。從地緣政治層面而言,美國對中國存在過度依賴"。建立自給自足的肝素供應體系需要大量投資和時間——包括建設加工基礎設施、確保可靠的動物組織來源以及獲得監管批準,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對中國肝素企業而言,直接出口影響相對有限但需警惕長期風險。后期如果貿易摩擦升級導致中國限制肝素原料出口,全球肝素供應鏈將遭受嚴重沖擊。這種情況雖然可能性低,但已引起行業高度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醫藥產品的特殊性,期望肝素在后期的貿易摩擦中獲得一定豁免。歷史數據顯示,在2018-2019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中,盡管最初擬議加征關稅清單包含38項有機化學品和47項醫藥產品,但最終全部被排除在外。這種"糾結的心態"反映了醫藥產品的雙重屬性——既是普通商品,又關乎生命安全。據悉,美國醫療衛生負擔較重,藥品價格已是其他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的2.56倍,每個美國人每年在處方藥上的支出超過1500美元。在此背景下,對肝素等基本藥物加征關稅可能加劇美國本就嚴重的藥品短缺問題,目前美國有323種藥物處于短缺狀態,創2001年以來最高紀錄。
行業與企業的應對策略:
面對貿易摩擦和行業周期性調整,中國肝素企業已采取多元化戰略,以增強抗風險能力。領先企業通過全球化布局、產業鏈延伸和產品創新三個維度構建競爭優勢,降低對單一市場或產品的依賴。這些策略不僅幫助企業應對短期挑戰,也為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全球化產能布局,成為頭部企業的共同選擇。通過評估以及在全球各地設立生產基地,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對業務的影響,有效規避了關稅風險。既發揮了中國的成本優勢,又貼近終端市場。這種全球化布局不僅應對了貿易壁壘,還縮短了交貨周期。
供應鏈垂直整合,是另一項關鍵策略。領先企業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原料藥出口,而是向上下游延伸,構建完整產業鏈。相關頭部企業從肝素鈉粗品起步,逐步發展出原料藥和制劑生產能力,逐步實現從肝素鈉粗品到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產品的完整肝素產業鏈。這種整合帶來了顯著的質量和成本優勢。
產品創新與多元化,幫助企業降低對肝素單一產品的依賴。各頭部企業積極通過擴大產品范圍、拓展生物大分子、CDMO業務以及生物創新藥來實現產品的多元化,這些創新業務不僅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也提高了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市場多元化戰略,幫助企業分散風險。企業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針對國內市場,企業則調整策略應對集采沖擊,最大程度上抵消影響。
技術升級與質量標準提升,是應對貿易壁壘的長遠之策。相關出口企業堅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通過高質量標準建立競爭壁壘。這些技術積累不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使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更關鍵位置。
行業層面,集體應對機制正在形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等組織積極協調企業立場,提供貿易摩擦預警和法律支持。在2018-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中,醫藥行業成功游說將肝素等產品從加稅清單中排除,這一經驗正被用于當前的貿易談判。企業間也加強了信息共享和戰略協同,如共同應對美國FDA檢查、聯合開發替代市場等。這種集體行動提高了整個行業的議價能力和風險抵御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規模企業的應對能力存在差異。頭部企業憑借資金和技術優勢,能夠實施全球化布局和多元化戰略;而中小型企業則更依賴細分市場和技術專長。
典型企業案例分析:
當前情形下,中國藥企出口到美國的藥品的普遍關稅稅率是20%。基本上出口企業承擔了這部分關稅,這導致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嚴重下降,利潤空間被極致壓縮。各頭部企業通過洞察行業趨勢、成功經驗及面臨的挑戰,紛紛考慮海關建廠的可能性或者已經在國外投資建立生產基地來,或者通過多元化發展來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2025年上半年,中國肝素企業在貿易摩擦與行業周期雙重壓力下展現出差異化的生存策略與發展路徑。以健友股份為例:
健友股份:制劑國際化典范
健友股份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海成績單",成為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逆勢增長的典型案例。公司通過"收購+合作"雙輪驅動策略,在美國市場實現了深度布局——2023年美國子公司銷售收入已達16.30億元,2025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在美進行高端制劑自主銷售規模最大的中國藥企之一"。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2019年對Meitheal的收購,該交易為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美國醫藥制劑營銷體系,產品管線覆蓋了市場主力品種。
集采應對策略顯現成效。在國內市場,健友股份積極參與國家藥品集采并多次中標,通過"以價換量"策略保持國內制劑銷量增長。在第八批國家集采中,公司的依諾肝素鈉和那屈肝素鈣兩款產品中標。2025年上半年,健友生化在依諾肝素鈉市場的份額已提升至25%,成功超越原研藥企賽諾菲(市場份額降至20%左右),成為國內市場新領導者。
業務結構轉型基本完成。2025年上半年,健友股份制劑業務占比超過70%,標志著公司已成功從傳統肝素原料藥供應商轉型為國際化的高端注射劑企業。公司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擁有超過80個制劑品種,其中美國市場已有50多個產品運行,ANDA批件數量位居國內同類公司首位。這種多元化布局大幅降低了企業對肝素單一產品和中美貿易的依賴,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創新布局未來增長點。除傳統肝素業務外,健友股份正與國內優秀企業在白蛋白紫杉醇、胰島素類似物等多個產品上合作,爭取在生物藥類似物和復雜制劑領域獲得突破。這種"仿創結合"的戰略既保證了短期業績,又為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公司在應對貿易摩擦時擁有更多回旋余地。
健友股份的案例不僅反映了企業應對貿易摩擦和市場變化的策略,也為同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面對困境,希望各大企業能堅守質量為上,以開疆拓土為目標,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以上信息部分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