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商品關稅博弈之外,科技領域的對抗持續升級。美國商務部將長江存儲、中芯國際等12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禁止其獲取14納米以下制程設備。作為回應,中國宣布暫停批準高通、英特爾對華技術出口許可,并加速推進“國產替代計劃”——華為海思28納米自主生產線提前三個月投產,中科院物理所宣布突破EUV光刻膠關鍵技術。
光伏產業則陷入“冰火兩重天”。盡管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關稅已從50%回調至25%,但中國光伏企業仍面臨雙重夾擊:一方面,美國要求本土光伏電站使用“非中國硅料”的比例提升至60%;另一方面,歐盟效仿美國啟動反補貼調查。國內光伏巨頭隆基綠能不得不將墨西哥工廠產能擴大三倍,通過“繞道出口”規避壁壘。行業分析師指出:“這場貿易戰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格局,本土化供應鏈成為生存關鍵。”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編譯或摘編文章原文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法律責任。